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近年来,万源市人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积极探索刚性化、多元化的食品安全治理“人大监督+”新路径,用心用情守护群众“舌尖”安全。
从“齿间”到“心间”,让乡土“真”味香飘田间地头
今年以来,万源市人大坚持以开展“达州食品安全行”万源活动为抓手,鼓励乡镇(街道)人大探索建立多维度、全链条协同机制,搭建执法联动桥梁,强化法律监督刚性,进一步筑牢农村食品安全防线。
“你这个牛肉从哪儿来的,牛是在哪儿杀的,申报检验检疫没得?”“上次反馈的问题整改没有?”在万源市长坝镇,该镇人大今年重点聚焦来历不明或未经检验检疫的肉类、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用农产品、过期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安全问题,创新“人大+纪委+行业部门”联合监督模式,镇人大代表对食品经营主体证照公示、操作规范、问题整改情况开展“每月三查”,镇纪委对假冒伪劣食品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市场监管所、卫生院、派出所针对性进行联合检查,有效构建起食品安全共治格局。
“这一片平时流动摊贩多,属于红色预警区,我们要认真查看他们的进货渠道、食品标签标识、产品合格证明等信息”,青花镇人大代表陈才对一起参加食品安全巡查的其他代表说道。万源市青花镇人大与镇政府联合建立“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将全镇划分3个预警区域,明确9个重点监管点位,并推行乡镇班子成员包片督导、驻村干部包村蹲点、人大代表包点巡查、市场监管所现场执法的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目前已针对商超、农贸市场以及“三小”作坊、摊贩等食品经营主体开展巡查检查91次,发现并整改食品安全隐患20处。
上述只是万源市人大探索农村食品安全专业监督与法律监督、社会监督有效融合的两个缩影。
截至目前,在县乡两级人大统筹协调下,全市因地制宜建立起“人大代表+行业部门+基层群众”等食品安全融合监督机制31个,1467名人大代表与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纪委、公安等行业部门,以及村社网格员、基层群众代表,累计专题参与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1018次、开展联合执法5次,查处违法案件86起。
化身“食安卫士”,守护“一老一小”美好“食光”
“一老”映“夕阳”,“一小”迎“朝阳”。万源市人大高度重视“一老一小”食品安全工作,坚持通过推动重点人群食品安全系统治理,全力守护“夕阳红”、护航“朝阳美”。
“学校周边开设的小卖部、小摊点或流动商贩的卫生状况欠佳,极易沾染灰尘细菌,食品安全性无法保证,建议市管、公安加大对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督监管的力度,共同保护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不仅是学生,老年人的食品安全同样不容忽视,也要不断加强”。今年万源市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纷纷提出建议。
对此,万源市人大及时把这类“一老一小”食安建议梳理汇总后,统一纳入重点建议进行办理,并实行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重点督办、专门工作委员会牵头督办、专业代表小组参与督办、媒体问政跟进督办、代表工作部门协调督办的“大督办”工作机制,确保建议办理实效。
“代表建议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建议办理是推动“一老一小”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抓手。近三年来,我们全覆盖、高质量办结了《关于加大食品安全保障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治理的建议》等5条建议,满意率达98.3%,得到学生家长、老人子女普遍认可”万源市人大社会委委员纪发东说道。
另一方面,万源市人大在全市学校、敬老院、社区敬老食堂周边设置136个食品安全行业观察点,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结合“三亮双做”活动,联合市食安办在行业观察点定期开展食品安全调研、风险隐患排查,同步开展“亮身份·护食安·你点我检”代表履职活动50场,现场处理群众诉求。同时监督学校及周边餐馆、奶茶店、外卖店等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阳光监管工程,建立“一机构一档案”问题隐患整改台账,有效实现食品安全“检查、建档、整改、销号”的闭环监管。
用食安“盾牌”护航产业发展,助力“五彩”更“多彩”
为增强对特色农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的监督实效,助力推动全市“五彩”产业集群发展、行稳致远,万源市人大打出人大监督“组合拳”,坚决守好把牢县域特色农产品食品安全“关”。
旧院黑鸡作为世界稀有、中国独有、万源特有的“天府十宝”之一,近年来全市饲养旧院黑鸡2624户(含养殖场),年出栏600万只,年产商品蛋5800万枚,实现产值10亿元。
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如何保证每一只旧院黑鸡的品质始终如一、安全可靠,不砸自己招牌。万源市人大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四川省供销合作社条例》等执法检查、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作调研为抓手,多次组织农业农村、市管、商务、疾控等部门和人大代表到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四川供销旧院黑鸡产业发展公司等旧院黑鸡企业实地走访、视察调研,认真查看种源保护、畜禽养殖、屠宰加工、检验检疫等重点环节,针对性提出“加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质量控制和产品溯源、做实SC及ISO9001质量认证、建立健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等16条建议反馈政府落实。
聚焦万源富硒茶产业发展,茶叶质量安全同样不容有失。万源市人大联合市管部门,创新把“川渝食品溯源平台”运用到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监督指导全市茶企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智慧溯源”体系,确保茶叶原料来源可溯、产品去向可查,进一步推动茶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升级。
万源市人大还提出将“川渝食品溯源平台”推广运用到“村村直播”中,并派出7个代表专业小组进村入户,现场讲解川渝食品溯源小程序的操作流程,一对一、手把手指导经营单位激活账号,录入信息,管理溯源系统。确保每一件出现在“村村直播”的产品都做到保质量、保安全,合力点燃助农增收“新引擎”。
“自从用上‘川渝食品溯源平台’后,消费者随时可以通过扫描‘川渝溯源二维码’看到我们产品生产主体信息、产品原料来源、检验报告,完善进货查验记录、进销货管理信息,职业打假的变少了,直播带货效果更好了”,长期开展“村村直播”的永宁镇立江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项立江感慨道。
作者单位:万源市人大
本文为万源市融媒体中心审核上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