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为按下支付键,一段新生活便就此启程。
“58、59、60!”6月26日晚八点整,田静一边读秒,一边飞速敲打着手机屏幕。五千元瞬间消失,她心头却涌起一阵胜仗般的欣喜,那是她在小米官网支付的购车意向金。三秒后,一行小字刺入眼帘:“恭喜您成功预订小米YU7,预计交付时间2026年7月。”她端起的冰冻啤酒悬在半空,那个关于“专属副驾”的蜜月想象,突然冻结成一年后的承诺——蜿蜒山路,丈夫刘昆明的侧影被金色夕照勾勒,窗外是自由的风……
失落的“专属副驾”
夏夜的晚风裹挟着烧烤摊的热气,田静的手机屏幕泛着冷光,那行冰冷的交付日期,浇熄了新婚夫妻雀跃的三秒钟火星。“买辆车,还要抢?还抢不到?20多万元,又不是买菜。”YU7并非限量版,为何分秒必争仍一车难求?刘昆明的困惑里,掺着压抑的愠怒。时间退回一年,小米上一代汽车SU7发布时,服务器瘫痪、体验店爆满、交付周期漫长……社交平台上一些车评人认为,新势力品牌的产能爬坡需要时间,而SU7积攒的口碑,点燃了YU7的需求海啸。
更深的无力感在次日袭来。刘昆明点开某二手平台时,“小米YU7订单转让”的信息如野草疯长。“7月底提车”标价1.2万元,“三个月提车”叫价8000元,卖家信誓旦旦,“最晚10月底,提车即过户。”看着这些信息,刘昆明只觉得一股邪火直冲脑门,多付数千甚至上万元,只为赎回那本不该如此漫长的等待?而即便“过户”到手,行驶证上,那辆未谋面的新车,已先被剥去一层“新”的资格,再被黄牛剥去一层皮。
达城一家小米之家,成了最后的稻草。店员却摇头,“订车要在官网,我们这里不行。或者你们去成都问问?”交付?产能?“不清楚。”三个字,轻飘飘地,关上了最后一扇窗。“黄牛真可恨!让真想要的人干瞪眼!”田静的声音带着无奈。疲惫与失望最终占了上风,他们放弃了YU7,转而投向SU7。“三个月左右能提车。”刘昆明苦笑,笑容里似是自嘲。
直播间里的“秒杀战争”
这种被“抢”支配的焦虑,早已渗入消费日常的毛细血管。达州姑娘曹佳,形容近期在直播间抢购Labubu玩偶的经历,如同一场“注定失败的冲锋”。“链接突然就上了,一秒!真的就一秒!没了!”她甚至从未成功挤入付款界面。“我不是为了转卖赚钱,纯粹喜欢那么两三个款式,想自己收藏把玩。”然而,现实冰冷,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她连参与的机会都稀薄。二手平台上,心仪的款式价格早已翻了几番。渴望者望眼欲穿,二道贩子盆满钵满。
曹佳的“抢购史”,是一部微缩的当代消费荒诞剧。2023年,她想为丈夫胡灿换一部华为手机,目标是炙手可热的MateX5或Mate60非凡大师。彼时,线上华为商城是“秒罄罄”的修罗场,线下门店长期无货。MateX5一度被炒至两万多元,后稳定在溢价千元;非凡大师更甚,红色版本溢价翻倍,黑色在达州本地也需加价3000元。
曹佳设好每天10点07分的闹钟,“周末不歇,比上班还准时。”只为狙击10:08华为商城开闸的瞬间。18点08分,她又准时蹲守在华为官方抖音直播间。所有颜色、内存版本全部勾选,“策略就是广撒网,能付哪个算哪个!”这场“抢机”马拉松持续了两个多月,如同漫长的精神消耗战。终于,她擒获一台黑色MateX5,但胡灿却更心仪非凡大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曹佳将未拆封的MateX5挂上二手平台,标价加500元。结果,“一上架就被秒拍。”戏剧性接踵而至,立刻有买家私信:“你卖亏了!我再加200!”最终,这部手机在几个买家争抢下,让她“赚”了1000元。“怪不得这么多人抢,这钱来得太容易了。”曹佳感叹,语气里混杂着荒谬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然而,上午“赚来”的1000元,下午便吐了出去。为购得丈夫心仪的非凡大师,她在本地加价1000元购入。“我和老公以前都用苹果,现在看国产品牌这么好,真心想支持一下,没想到却这么难。”曹佳的语气透着疲惫。这1000元的循环,像一个诡异的隐喻:消费者在黄牛织就的网中,被迫成为其中一环,用加价“赚”的钱,去填补另一个加价的黑洞。
专卖店门口的溢价标签
2023年9月,斯沃琪与宝珀联名腕表的发布,在胡灿心中荡起涟漪。“前一年斯沃琪和欧米茄的联名款,从2000多元炒到一万多元!”这前车之鉴,让他们既心动又警惕。一个周五的夜晚,抖音推送了消息:明日全国8家门店同时开售,重庆一家斯沃琪门店是其中之一。“想着离达州不算远,说走就走!也去体验一把抢东西的感觉。”曹佳回忆道,语气里带着一丝冒险意味。
凌晨4点,夜色浓稠如墨,两人驱车驶向重庆。7点抵店,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倒吸凉气:队伍早已蜿蜒如蛇,有人裹着外套,带着小马扎,显然已在此守候整夜。城市尚未完全苏醒,一场关于“位置”的暗战已近尾声。9点过后,店家试图增开另一入口分流,瞬间引爆守夜者的怒火,他们捍卫的不仅是位置,更是通宵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现场吵嚷推搡,混乱升级,甚至需派出所介入维持秩序。曹佳和胡灿在无序的推挤中,竟被裹挟至队伍前列。最终,如愿以偿,每人限购一块,选得心仪颜色。而就在排队过程中,线上价格已如过山车般起伏,高点飙升至万元。更讽刺的是,当他们拿着表走出店门,便见有人在旁边酒店大堂过道里,堂而皇之摆起“摊位”:蓝色款溢价近2000元,黄色款1500元……新鲜出炉的“战利品”,在店门外几步之遥,便完成了第一次转手。酒店大堂的射灯,冰冷地打在那些手写的加价标签上。
技术、规则与理性的三重突围
在电商平台搜索“抢购神器”,无数商品链接瞬间弹出。记者以买家身份咨询,一家销量3万+的店铺客服显得十分“专业”:“单设备月租200元,可绑50个账号,毫秒响应,绕过99%验证码。”质疑成功率时,对方甩来成交截图,“汽车、手机、白酒、门票……热门商品实时更新。手动抢?机会近乎为零。”这些外挂程序,正以技术的碾压姿态,将普通消费者拒于门外。一位曾使用类似软件的商家透露,“这已形成产业链,有专人研究平台风控规则,每月更新破解方案。”当技术沦为灰色生意的筹码,公平的天平早已倾斜。
黄牛肆虐,困局何解?一位业内人士指向多重突围路径。其一,产能是硬道理。制造商视角下,产能爬坡确需时间,但预估不足会成倍放大供需矛盾。长远看,唯有提升供应链韧性、精进需求预测,方是治本之策。其二,规则之网需织得更密。平台方,强实名制须辅以更严苛的异常行为识别,对频繁变更绑定信息的账号实时拦截。二手平台则应建立“全新未拆封商品”溢价预警,对异常高价倒卖进行流量限制乃至下架。其三,亦是根基所在,消费理性的艰难觉醒。抵制溢价是最直接的武器。当加价失去市场,黄牛自会退潮。品牌方亦须减少“限量”“首发”等饥饿营销手段,避免人为制造稀缺,催生畸形市场。
然而,破局之难,远超技术与规则层面。该人士认为,黄牛经济的背后,是一场消费价值的深刻异化与普遍焦虑。品牌以“限量”“专属”“首发”为饵,精准点燃欲望之火;黄牛则如同嗅到血腥的猎手,将这份被煽动的渴望精准定价、转手渔利。消费,本应是满足需求、点缀生活的寻常注脚,却在黄牛与饥饿营销共同编织的巨网中,异化为一场场拼手速、拼财力、拼外挂的生存竞赛。
或许,真正的突围之道,不仅在于技术的围堵与规则的修补,更在于整个社会对消费意义的集体叩问:我们究竟是在为真实的需求买单,还是在为被精心制造的焦虑与转瞬即逝的虚荣买单?当田静坐进那辆等待了三个月的汽车时,夕阳下关于“专属副驾”的浪漫愿景,是否已在日复一日地刷新、妥协与等待中,悄然褪去了最初的光泽?(应受访者要求,文内人物均为化名)
记者:任枺早
编辑:田麒薇 责编:胡健 审核: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