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参加一个行业培训会,参会人员来自全市各区县,有百余人,年轻人居多。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员之间非常冷淡,交流甚少,大家除了上课,其余时间都是各持手机当埋头一族。团坐一桌就餐时,几乎也是全程零交流,整个餐厅,偶尔传来筷子碰触盘子的清脆声,依稀可听到咀嚼食物的簌簌声。身处此境,很是尴尬,好几次,我都想和邻座寒暄几句,试图打破僵局,但鉴于大家都不怎么热心,我也只好悻悻作罢。
明明同行在身边,却难以话衷肠,即使不话衷肠,聊个天也行啊。我不由得想起读中学时,那段以笔会友的笔友情缘。
在铁桥中学上高一时,因为爱好文学,所以热衷于参加学校文学社主办的文学活动,时常有豆腐块文章刊发在校报上。或许是校报会在各个学校之间交流的缘故,我的文章被临江中学同样爱好文学的吉英同学关注到。她经多方打听,找到了我的通信方式。
有一天,我惊喜地收到一封来自临江中学的信,是吉英寄来的。她对我的文章很是喜欢,甚有共鸣,或许是源于相同的爱好吧,我俩虽素昧平生,但通过书信交流甚欢,谈文学,谈理想,谈未来……既有学习上的烦恼,也有青春懵懂的困惑,还有对未来的焦虑吐槽……就这样,我俩开始了多年的鸿雁传书,不时分享各自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见信如见人,每次收到吉英的信,我都如获至宝,第一时间展开,隽秀的钢笔字,立即映入眼帘,隔着时空,我和她进行一场字里行间的心灵对话。然后,认真及时回信,把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通过笔端流淌的文字,寄到不算远方的远方。
记得那时正流行明信片,每逢重要节假日,我都会收到吉英寄来的各式明信片,那些明信片图案精美、造型别致,空白处总有钢笔小楷挥就的涓涓祝福语。
黑色高三来临,学习压力与日俱增,整日沉浸在刷不完的题海,令人身累;测试的分数每况愈下,令人心累。我和吉英在信中谈起此事,感到心灰意冷,甚至觉得前途渺茫,隐忧重重。当时的高考,还有一个糟心的环节,只有通过预考的人,才能获得参加高考的资格。惶惶中,我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在预考中,我成了第一轮被淘汰的人。一段时间,我万念俱灰,失望至极,躲在家里,像个战败的逃兵。
“信,向家的信……”有一天,大门外,邮差叔叔浑厚的吆喝声响起,我推门接过一看,信封上是再熟悉不过的字迹,是吉英寄来的,随信寄来的,还有一把木质折叠小扇,小巧玲珑,雕花精致,令我爱不释手。随附的那张明信片,色泽清丽,构图明晰,画面中有一个浅黄色的嫩芽正破土而出,一旁书写规整的小楷格外醒目:“能发芽的,不一定是经过挑选的!”刹那间,我的心底宛如被什么东西深深触动了……
我把这句话,虔诚地端端正正地写在日记本的扉页上。看着这句话,抚摸着这几个字,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力量从心底升起。是啊!筛子下面的种子,虽然个小不粗壮,但只要创造条件,一样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振作精神,重拾书本,借来不少文学方面的书籍,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充电,让那些自怨自艾、自暴自弃都见鬼去吧。
款款鼓励,在书来书往中,如春之细雨,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临江和铁桥,相距不到20公里路程,我和吉英素未谋面,却神交了数年。感谢在那个无比纯真的岁月里,有幸遇到一个愿意用笔和文字与我交流的人。她让我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喜欢提笔表达思绪,定格生活的美丽,记录日常的感动。或许是天意吧,我后来阴差阳错居然从事了与文字相关的媒体工作。
如今,科技的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再难静下心来写信互诉衷肠,朋友相见,最多的一句话是:“加个微信吧”。或许,微信加过之后,很多朋友就永远沉睡在微信里了。
有一种友谊叫作笔友,虽然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但一来一往间,有挂念,有期盼,更有一方宁静的心灵港湾。那一张张漂亮的信笺,那一个个散发着墨香的字迹,在那段青春飞扬的岁月里,赠予了我们数不清忘不掉的快乐、安慰、鼓励和美好。
作者:向萍(重庆)
来源:达州市融媒体中心
审核:郝良 编辑:王万礼 校对:罗烽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