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开江“稻田+”: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经济学
2025-07-30 15:00

在川渝交界的大巴山南麓,有⼀座以田为韵、以水为魂的小城——开江。这里“三山微水七分田”,孕育出独特的“稻田+”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开江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田水资源,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将传统农耕与现代水产养殖巧妙融合,走出了一条“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的开江,稻田里不仅种出了金黄稻浪,还“养”出了肥美的小龙虾、大闸蟹和晶莹的珍珠,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被誉为巴蜀大地上的“鱼米之乡”“虾蟹之都”“珍珠之乡”。






稻田+虾蟹

一田双收的致富密码






“城在田中融、田在城中依”的田城开江,这里的稻田里藏着“千斤粮、万元钱”的致富密码。当地通过创新“以渔养稻、稻渔共生”的生态种养标准,在全县推广稻虾、稻蟹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粮食生产与水产养殖的良性循环。


经过多年的深耕实践,开江的稻渔、虾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县已建成集中连⽚的稻渔标准化基地17万余亩。而创新制定的“种草、投螺、挂蚌、调水、稀放、配养”六大技术要点形成了稻(藕)虾沟田、稻虾平田和立体生态循环养殖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的综合种养面积达6.85万亩,总产值6.21亿元。


开江出产的小龙虾和大闸蟹因品质优良,双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响当当的“田城田品”。尤其是开江大闸蟹 ,连续四届斩获“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金奖,被誉为河蟹界的“奥斯卡”。

如今,参与稻渔产业的农户,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分享产业红利。开江县做到了通过政府引导,与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对接,签订订单农业协议,帮助农户拓宽销路、实现优质优价。据统计,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上半年卖小龙虾,下半年卖大闸蟹”这种“双季双收”的闭环产业链让农民一年四季都有稳定收入。稻渔综合种养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稻田+珍珠

立体循环的生态奇观





在开江的稻田和鱼塘中,还有一种“水中精灵”——淡水珍珠蚌,演绎着另一重生态循环的传奇。

开江依托40万亩稻田和川东第一大人工湖宝石湖的优质水域,创新推出“稻-虾-蚌”立体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稻田上层悬挂珍珠蚌、中层养鱼、下层养蟹,形成“以水养蚌、以蚌护水、以蚌增收”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珍珠蚌被誉为“水中清道夫”,每天可滤食水中藻类、有机碎屑等,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通过引入珍珠蚌养殖 ,开江实现了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虾蟹摄食害虫、虫卵及杂草,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其排泄物和残饵既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又滋养水中浮游生物,供蚌类摄食;而蚌类净化水体又有利于水稻和鱼虾生长。

珍珠蚌与小龙虾、大闸蟹和谐共生,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村民收入。目前全县珍珠蚌养殖面积约8000亩,淡水珍珠年产量可达30.8万吨,并成功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珍珠产业园。珍珠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开江还实施了“珍珠工匠”培育计划,免费为村民提供珍珠插核、养殖、加工等技能培训,让许多农民凭借“指尖技艺”实现“指尖经济”,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开江珍珠产业的崛起,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擦亮了“鱼米之乡 珍珠之乡”的新名⽚。目前开江的珍珠产业正朝着全链条闭环方向发展,从养殖、插核、育珠到加工、销售,形成完整产业链。随着珍珠产业园即将竣工投产,开江正努力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淡水珍珠交易市场和加工中心,让这颗“水中明珠”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科技赋能

智慧农业引领产业升级





开江稻渔产业的腾飞,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开江县与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将先进技术引入田间塘头,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在数字化管理方面,开江建成了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和智慧农业数控中心,对全县稻渔种养区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决策。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系统可实时采集水质pH值、溶氧量等12项指标,并自动调节饲料投喂、水位高度等参数,提高虾蟹苗种繁育成活率。

开江稻渔现代农业园区已建成综合服务与科技创新中心,吸引上海海洋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专家团队入驻,开展稻蟹微生态养殖等课题研究。2024年5月,开江县现代稻渔产业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开江在稻渔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产业融合

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发展




在夯实第一产基础的同时,开江县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将稻渔产业的价值链从田间延伸到餐桌,形成全链条发展格局。

在加工环节,开江汇聚了鑫谷粮油、民生渔业等十余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水稻、虾蟹等初级产品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开江生产的“虾稻米”因生长环境生态、品质优良,市场溢价超过30%。此外,开江还打造出“田城田品”区域公用品牌,旗下包括巴粟香米、稻蛙香米、开江贡米等5个大米品牌,以及“稻田+”有机鱼、开江水产等3个水产品牌。“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更双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

在流通和销售方面,开江通过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拓展市场。2024年开江县成功举办⾸届“田品出开”网络直播带货比赛,组织本地企业和农户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推介小龙虾、大闸蟹、珍珠饰品等特色产品,进一步提升了“田城田品”的知名度。开江还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大型批发市场和餐饮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和冷链物流,确保产品新鲜上市、远销四方。如今,开江的小龙虾、大闸蟹不仅供应川渝市场,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美味。

值得一提的是,开江将稻渔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农旅融合新业态。每到盛夏,开江县都会举办荷花文化旅游节暨“赏荷花·吃龙虾”消费季活动,吸引四方游客前来赏万亩荷塘、品稻田龙虾。游客不仅可以在“莲花世界”景区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田园风光,还能参与钓龙虾、采莲蓬等体验项目,感受乡野乐趣。通过“农业+旅游”的模式,开江的乡村美景和特色产品转化为旅游资源,带动了餐饮、民宿、文创等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了“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良性互动。



绿色发展

守护田城的绿水青山




开江县在发展稻渔产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将产业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一方面,稻渔综合种养本身就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农业模式。稻田里的虾蟹减少了虫害和杂草,降低了农药化肥使用;而尾水循环利用技术的应用,更实现了养殖废水的零排放。据测算,开江稻渔模式相⽐传统种植,每亩可减少化肥投入约30%、农药用量约50%,有效保护了土壤和水体环境。另一方面,开江大力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域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如今的田城开江,天蓝、地绿、水净,处处展现出鱼米之乡的秀美风光。开江县先后荣获“全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县”“ 四川省生态县”等称号,稻渔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范园”和“全国农村创业园区”。2023年,开江还成功创建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实现了达州市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开江通过发展生态产业,不仅保护了传统农耕文化和田园风光,也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的路径。






田城开江 诗与远方

从“鱼米之乡”到“虾蟹之都”再到“珍珠之乡”,开江县用智慧和汗水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出生态经济的壮丽诗篇。稻渔共生、虾蟹满塘、珍珠璀璨的背后,是开江⼈民对绿色发展的执着追求和大胆创新。


如今的田城开江,正朝着打造全国一流的稻渔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成渝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阔步前进。展望未来,开江将继续以“稻田+”模式为引领 ,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让这方水土永远保持“田在城中融、城在田中依”的诗意画卷。开江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科技赋能、融合发展,广袤田野完全可以变成金色的粮仓、银色的鱼塘、闪光的聚宝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开江融媒、开江稻渔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

主编:罗敏 责编:李杏 审核:李小平 编辑:宋丹丹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6
评论(0)
收藏
最  新  内  容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