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他们的戏台,为何引来9亿次围观?
2025-08-10 13:44

最近热映的电影《浪浪山小妖怪》里,四个草根小妖怪跋山涉水时,一段陕北说书悠悠响起——三弦声伴着甩板的节奏,瞬间把大家带到了黄土高坡。

“一曲回到黄风岭!”“还得是陕北说书,这个味儿太对了!”观众纷纷感叹。

近年来,陕北说书、二人转、秦腔等不同类型的地方曲艺在跨界融合中频频破圈,而在它们的发源地——广袤的县城与乡村,无数表演者正活跃在庙会和直播间,以创新的戏曲传承方式为当地文化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今年年初,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这个夏天,在快手“老铁梨园”计划的助力下,一场场流动艺术盛宴,正在乡土大地热闹上演。

大晟剧团在陕西省黑龙潭景区演出。
接力

七月底的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太阳还没落山,中心街广场就站满了几圈人。拎着水杯的老人、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陆续进场,等待六点开始的说书表演。  

台上,53岁的陕北说书艺人高小青和他的同伴专注地拨动琴弦、打板说唱,把故事里的人物命运娓娓道来,台下,观众们时而安静专注,时而开怀大笑,每到精彩之处,便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个夏天,高小青每天的行程排得很满,他辗转在大西北的各个县城与乡村说书,上一场刚结束,马上就预告下一个地方的演出。

几年前,一度站在事业分岔口的高小青在同行的启发下尝试说书直播,刷屏的点赞留言让从艺多年的他头一次意识到:原来庙会之外,在直播间的舞台还可以闯出一番更大的天地。

陕北说书赶集书场大舞台。

站在家乡的九吾山上,高小青即兴编起唱词,让更多直播间粉丝了解到志丹县的美食美景和特色地域文化。这位已经拥有150多万粉丝的短视频达人,不再纠结“还要不要唱下去”,而是思考怎么在平台的助力下,让原汁原味的陕北说书和地方文化留下去、走得更远。

几乎是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东北,青年二人转演员杨聪正站在吉林松原老家的广场举着手机,热情地吆喝乡亲们来看明天的演出、领取挂面大豆油:

“大家好,这里是‘快手新知·艺术一夏’的活动现场,就在我们五家站镇东南村的广场这旮沓,这次演员来老多啦,我也上场!”

与高小青一样,东北小伙杨聪也在二人转的熏陶中长大,22岁因伤告别舞台,在直播间唱歌的他偶然捡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没想到试唱二人转第一天,平常三四十人的直播间立刻涌进了200人,第二天人数直接翻倍,第三天就已破千。

后来一次连麦中,朋友告诉他,平台正在扶持传统文化。那些舞台上反复磨炼的功夫,开始成为他在直播间的涨粉密码。

“手持钢刀含光闪,秦香莲退她半步,喊了一声冤呐……”舞台上,杨聪和另一位表演者小豆豆一来一往,默契地演绎着《铡美案》名段。演出结束后,他又带着粉丝们大合唱、体验东北特色包饭包,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交流观演感受。

二人转笑闹大集演出现场。

今年7月到8月,快手艺术发起“艺术一夏”活动,联合陕北说书、秦腔、二人转、晋剧、二人台、豫剧等发起“戏曲下乡”惠民公益演出活动,甘肃会宁县、陕西志丹县、陕西米脂县、甘肃静宁县、吉林省扶余市……10余个县市110余场演出,串联起戏曲等优质文化资源进乡村的路线图。

各地老乡们对戏曲的热情,带来了可观的影响力:截至7月底,活动内戏曲直播共10852场,累计直播总观看量9亿次,直播间总点赞4.7亿次,梨园人气赛活动页面总曝光2.27亿次。

演出前,杨聪随机把话筒递给一位大姐:“这些演员您都认识谁?”大姐很快报出了一串二人转达人们的名字:“杨聪、姜大美、王东、孙大美、姜小利……”

这份熟悉,来自手机屏幕里日积月累的陪伴。而现在,每天守在直播间的戏迷们可以足不出村,直接在现场感受这份热闹。从西北黄土坡到东北黑土地,众多戏曲传承人在活动中打通直播间与乡间舞台,把一出出好戏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动力

今年6月,多部门部署开展202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通知提出,要充实农村文化生活,组织各级各类文艺团队赴农村开展文化服务,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农村。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戏曲艺术具有移风易俗、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善美的作用,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送戏下乡也成为凝聚乡土情感、提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今夏开展的系列惠民公益演出活动,正是快手“老铁梨园”计划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生动实践。

7月底,听说秦腔艺人安万要回到老家甘肃会宁县演出,戏迷老赵提前三个小时就带着板凳占好了位置。舞台上,当安万勾着标志性的黑红花脸出场,吼出《兴汉图》的经典唱段时,万根荧光棒如浪般涌动,台上唱得动情,台下看得掉泪。

安万秦腔音乐节现场。

“天生花脸”的安万,如今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具号召力的秦腔表演者之一。去年冬天,安万一曲《潼关》曾带来万人齐吼秦腔的壮观场景,但少有人知的是,他们后来连夜转场到了一个人烟稀少的村庄,台下只有十几个老人,演员们依然在大雪中拿出饱满的热情,让大家过足了戏瘾。

“只要有老人想看戏,我们就去。”安万这样说道。

千百年来,各地的戏台是乡土大地上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活态传承的传统戏曲,不仅要以多元形式融合创新,也需在孕育它的沃土中扎下更深的根须。而老乡们对传统戏曲的热爱,正是戏曲传承人与平台坚持送戏下乡的原动力。

今年3月,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指导下,快手启动“老铁梨园”剧团扶持计划,通过流量扶持、内容指导、现金补贴、商业变现等行动,为戏曲剧团创新发展提供一系列扶持,助力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焕新。

在“艺术一夏”活动中,还有许多个“安万”在共同发力。

前不久,孟真带着他的大晟秦腔剧团在陕西米脂县带来4天的公益惠民演出,除了《烙碗记》等经典,他们还演绎了《青天海瑞》等新编剧目,来看戏的观众坐满了舞台前的一层又一层台阶。

跟很多表演者不同的是,孟真常常会混在观众中间,悄悄观察乡亲们的反应,看他们何时欢笑、何时落泪、何时鼓掌,再反复斟酌调整接下来的剧目。

送戏下乡,既要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演出,更要让他们看到真正想看、爱看的剧目。

大晟剧团演出现场。

与此同时,文化浸润乡村的深度,也在公益惠民演出中同步催生了文旅消费的热度,戏曲在满足乡亲们文化需求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脉络。

在安万剧团演出的甘肃会宁县,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商业活力的市集,自发地在演出地周围聚集起来,每个书画摊、小吃摊、小商品摊前总能引来一大群观众驻足,“跟着演出走,能赚到更多钱呢!”一位摊主高兴地说。

合力

这个夏天,天南海北的表演者从舞台走到直播间,再从直播间走到舞台,让传承多年的地方曲艺继续拔节生长、焕发新生。

据了解,未来一年,快手还将至少帮助500个剧团创新发展,打造戏曲演出的第二个舞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的双轮驱动,让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戏曲文化,被更广泛地看见与传承。

身在戏里,表演者与观众们台上台下唱和,为同一个故事同喜同悲,而在戏外,他们也建立起质朴而亲密的连接。这个过程中,让很多戏曲达人最珍视的,是一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小事。

在宁夏固原,郭霞和她的戏班子有个小目标:每年演出要保持在500场以上。前不久,她在甘肃秦安县的郭河村演完,当地村民特地送来一幅墨宝:“郭河乡亲感念文化盛宴。”一群老人笑呵呵道,“这戏真的好,不好我也不天天看嘛。”

“固秦郭霞”账号视频截图。

高小青记得,他去内蒙一个庙会上说书,原以为台下的观众不太认识自己,结果一个80多岁的老汉专门带了两盒烟来到后台,老人说,已经听他说书五六年了,这次听到他来演出,一定要到现场支持。

安万带着剧团巡演的这些年,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感动,还有一些老年戏迷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老剧本交给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些戏排出来,其中有两位老人已经离世,但安万始终记得这个承诺,“我会给他们排的。”

安万秦腔剧院系列纪录短片截图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一级编剧陈涌泉在评价“安万现象”时曾谈到,“戏曲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保持剧种特色,才能越演越火;只有尊重大众审美、倾听人民心声,才能入耳入心。”

立秋刚过,但这场送戏下乡公益演出的热风,仍会在多个县城与乡村久久回荡。在“老铁梨园”计划的探索中,戏曲艺人们将艺术实实在在地转化为送到乡亲们家门口的文化大餐。

超110场演出、9亿次围观,它有力地说明,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传统戏曲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传播广度,从庙会戏台到云端剧场,戏曲艺术的传承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张力与可能。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主编:罗敏 责编:李杏 审核:李小平 编辑:庞岚月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24
评论(0)
收藏
最  新  内  容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