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背后的病理机制与综合管理策略
2024-12-03 10:13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骨科与疼痛科的常见疾患,主要由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引起,是导致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深入理解其病理、疼痛机制及规范诊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一、病理基础与分型

腰椎间盘由中央的髓核(富含水分与蛋白多糖的胶冻样物质)及外周的多层纤维环(致密胶原纤维)构成,上下以软骨终板与椎体连接。随着年龄增长及反复机械应力,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

生化改变:蛋白多糖流失致水分减少,髓核弹性下降。

结构破坏:纤维环出现裂隙,韧性减弱。

生物力学失衡:椎间盘高度丢失,节段失稳。

根据突出形态可分为:

膨出型(Bulging):纤维环整体均匀膨出,但环完整。

突出型(Protrusion):髓核突破纤维环内层,外层仍完整。

脱出型(Extrusion):髓核突破纤维环全层,但未脱离母体。

游离型(Sequestration):髓核组织完全脱离,游离于椎管内。

二、疼痛机制:机械压迫与化学炎症的双重作用

疼痛的产生是复杂病理生理过程的结果:

1、机械压迫学说:

神经根直接受压:突出的髓核直接挤压穿越椎间孔的脊神经根(常见于L4-L5、L5-S1节段,压迫L5或S1神经根)。

微循环障碍:压迫导致神经根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淤血,继而引发神经根缺血、水肿,神经纤维敏感性增高。

轴浆运输受阻:压迫干扰神经轴突内的物质运输,影响神经功能。

2、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核心机制):

炎性介质释放:突出的髓核组织作为“异物”,释放多种强效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

神经根敏化:这些炎症介质直接刺激背根神经节(DRG)和神经根鞘膜,降低痛阈,导致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和异常性疼痛(Allodynia)。

免疫反应:髓核中的某些成分(如II型胶原、蛋白多糖)具有抗原性,可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加剧炎症。

3、自身免疫反应:髓核物质作为隐蔽抗原暴露,可激活免疫系统,产生自身抗体和T细胞反应,进一步放大炎症级联反应。

4、椎间盘源性疼痛(Discogenic Pain):即使未明显突出,退变椎间盘内炎症介质(如TNF-α, IL-1)也可刺激纤维环外层及终板内丰富的窦椎神经末梢(由交感神经和躯体神经组成),产生定位模糊的轴性腰痛(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

三、临床表现:疼痛为核心,症状多样

腰痛(Low Back Pain, LBP):多为首发症状,深部钝痛或酸胀痛,活动(尤其弯腰)、久坐久站加重,休息可缓解。源于椎间盘、韧带、关节突关节及肌肉的伤害性刺激。

放射性神经根痛(Radicular Pain):典型症状。疼痛沿受压神经根支配区放射(如L5根痛放射至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前外侧、足背;S1根痛放射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足跟或足底)。性质多为锐痛、电击样、烧灼样,咳嗽、喷嚏、排便等增加腹压动作可诱发或加剧(Valsalva征阳性)。

感觉异常(Paresthesia/Dysesthesia):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出现麻木、蚁走感、针刺感、发凉或感觉减退。

运动障碍(Motor Weakness):神经根严重受压导致所支配肌肉肌力下降(如L5根受累致踝背伸、拇趾背伸无力;S1根受累致踝跖屈无力),久之可致肌肉萎缩。

反射异常(Reflex Changes):相应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S1根受累致踝反射减弱)。

神经根性跛行(Neurogenic Claudication):行走后下肢疼痛、麻木、无力加重,需蹲下或坐下休息缓解,区别于血管性跛行(休息即可缓解)。

马尾综合征(Cauda Equina Syndrome, CES):巨大中央型突出压迫马尾神经,表现为鞍区麻木、大小便失禁或潴留、性功能障碍。此为骨科急症,需立即手术减压。

四、诊断:临床评估与影像学结合

详细病史与体格检查:重点包括疼痛性质、部位、诱因、缓解因素;神经系统检查(感觉、肌力、反射、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等)。

影像学检查:

腰椎X线平片:初筛,评估脊柱序列、椎间隙高度、骨质增生等退变情况,排除其他骨病。

腰椎MRI:首选检查。无创、无辐射,可清晰显示椎间盘退变程度、突出位置、大小、形态、神经受压情况、脊髓及马尾信号、终板炎(Modic改变)等。

腰椎CT:对骨性结构(椎管形态、侧隐窝、椎间孔狭窄、钙化)显示优于MRI。对不能行MRI者可选。

CT脊髓造影(CTM):有创检查,通常用于MRI禁忌或诊断困难时,评估神经受压更精确。

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EMG/NCV):辅助判断神经根受损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鉴别周围神经病变。

五、阶梯化与个体化治疗策略

治疗目标为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预防复发。

1、保守治疗(首选,适用于大多数急性期患者):

短期休息与活动调整:急性疼痛期建议短期(1-3天)卧床休息,避免加重姿势(如久坐、弯腰提重物)。症状缓解后尽早进行适度活动。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一线用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减轻炎症和疼痛。

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轻中度疼痛或NSAIDs禁忌者。

肌肉松弛剂(如乙哌立松、替扎尼定):缓解肌肉痉挛。

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B6):可能促进神经修复。

脱水消肿药(如甘露醇):短期用于急性神经根水肿严重者。

糖皮质激素(口服或硬膜外注射):用于严重神经根痛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硬膜外注射需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

物理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急性期可用冷疗、超短波、干扰电等减轻炎症水肿;慢性期可用热疗、中频电、超声波等缓解疼痛、松解粘连。

手法治疗:如McKenzie疗法、Maitland关节松动术等,需由专业治疗师操作。

牵引治疗:争议较大,对部分患者可能有效。

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与姿势教育:康复核心。症状缓解后,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腹横肌、多裂肌、盆底肌等核心肌群力量训练,改善腰椎稳定性,纠正不良姿势和生物力学模式(如正确弯腰、搬物姿势)。麦肯基(McKenzie)伸展运动对部分患者有效。

2、创介入治疗:

影像引导下硬膜外/神经根/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精准注射局麻药和激素,快速消炎镇痛,兼具诊断和治疗作用。

经皮椎间盘微创技术:如臭氧消融、射频热凝(IDET)、等离子消融(Coblation)、激光汽化(PLDD)等,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减少椎间盘内压或消融部分髓核组织,适用于包容性突出且保守治疗无效者。

脊柱内窥镜技术(PELD/PEID):经椎间孔或椎板间入路,在内窥镜直视下摘除突出髓核组织,创伤小、恢复快,是目前主流的微创手术方式。

3、手术治疗:

适应症:严格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症状严重进行性加重;出现明确神经损害(如肌力进行性下降);马尾综合征(绝对手术指征)。

术式选择:

单纯髓核摘除术(开窗/半椎板/全椎板): 经典手术,直接解除神经压迫。

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适用于合并腰椎不稳、严重椎管狭窄、巨大中央型突出或复发需二次手术者。可提供即刻稳定,但牺牲节段活动度。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DR):适用于特定节段(如L4/L5, L5/S1)、椎间盘源性腰痛为主且小关节退变不严重的年轻患者,旨在保留活动度。

六、预防与健康管理

维持健康体重:减轻腰椎负荷。

强化核心肌群:规律进行游泳、平板支撑、桥式运动等。

保持正确姿势:坐姿挺直(可使用腰靠),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睡硬板床(中等硬度床垫)。

合理用腰:搬重物时屈膝下蹲、靠近物体、用腿发力,避免扭转腰部。

避免久坐久站:定时改变姿势,适当活动拉伸。

科学运动:选择低冲击运动(如游泳、步行),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扭转动作。运动前热身。

七、预后

大多数(约80%-90%)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规范保守治疗症状可显著缓解或消失。部分患者可能复发。手术疗效总体满意,但需严格把握适应症。术后积极康复锻炼对恢复功能和预防再突出至关重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的疼痛是机械压迫与化学炎症协同作用的结果。其诊疗需建立在精准评估基础上,采取阶梯化、个体化策略。从急性期的炎症控制、疼痛缓解,到恢复期的核心稳定训练和生活方式调整,医患共同协作是实现长期功能康复、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神经损害者,及时的手术干预是解除病痛、挽救神经功能的有效手段。

(说明:本文作为科普文章,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个体化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


来源:达州市中心医院

作者:杜燕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0
评论(0)
收藏
最  新  内  容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