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膝关节骨关节炎:不仅仅是“老了腿疼”
2023-07-07 10:18

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常被称为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或“磨损性”关节炎,是一种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常见关节疾病。它并非简单的“老化”现象,而是一种涉及关节软骨、软骨下骨、滑膜及周围软组织进行性退变与修复失衡的复杂病理过程。理解其机制与表现,对于早期识别、科学管理和有效缓解症状至关重要。

核心病理:软骨的失守

健康的关节软骨光滑坚韧,富含水分和蛋白多糖,是关节内天然的“减震器”和“润滑层”。在骨关节炎中,这一关键结构首当其冲:

1、软骨基质降解:软骨细胞代谢失衡,分解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过度活跃,导致胶原纤维网破坏、蛋白多糖(如聚集蛋白聚糖)大量流失,水分减少。

2、软骨结构破坏:软骨表面失去光滑,变得粗糙、软化、变薄,甚至出现裂隙、剥脱,最终导致软骨下骨暴露。

3、继发性骨质改变:

软骨下骨硬化:暴露的骨质承受异常应力,发生代偿性增厚、硬化(象牙化)。

骨赘形成:关节边缘骨质代偿性异常增生,形成“骨刺”,是X线片上的典型特征,试图增加接触面积分担压力,但常刺激周围组织。

软骨下囊肿:关节液在应力作用下通过破坏的软骨渗入软骨下骨,形成囊性变。

4、滑膜炎症:并非所有KOA都有明显滑膜炎,但在疾病进程中,软骨碎屑等物质可被滑膜细胞吞噬,引发低度、慢性滑膜炎症反应,释放炎性因子(如IL-1β, TNF-α),进一步促进软骨分解和疼痛感受器敏感化。

5、关节囊及韧带改变:关节不稳可导致周围软组织挛缩或松弛。

疼痛:KOA最核心的症状

疼痛是患者就医的首要原因,其机制复杂且多因素交织:

1、机械性疼痛:

软骨磨损与骨面摩擦:软骨缺失导致骨面直接接触摩擦。

 骨内压增高:软骨下骨硬化、微骨折、骨髓水肿(MRI常见表现)导致骨内静脉淤血、压力升高,刺激骨内神经。

骨赘刺激:增生的骨赘牵拉、压迫周围富含神经末梢的关节囊、韧带、肌腱或滑膜。

2、炎症性疼痛:滑膜炎症释放的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化学介质直接刺激关节内痛觉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并显著降低其痛阈,使其对机械刺激更为敏感(外周敏化)。

3、神经病理性疼痛成分:部分长期慢性疼痛患者,可能存在中枢或外周神经敏化机制参与,表现为痛觉超敏(轻触诱发疼痛)或自发痛。

4、肌肉源性疼痛:关节疼痛导致活动减少,引发股四头肌等膝关节周围肌肉萎缩、无力、痉挛,肌肉本身成为疼痛源,并进一步削弱关节稳定性,形成恶性循环。

疼痛特征:

启动痛:久坐或晨起后开始活动时疼痛明显,活动片刻后缓解。

负重痛:行走、上下楼梯、爬山、蹲起时加剧,休息后缓解(晚期休息时也可能痛)。

夜间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夜间静息痛,常与炎症活动或骨内压增高有关。

天气变化诱发痛:气压、湿度变化可能影响关节腔内压力或组织敏感性。

其他常见症状与体征:

关节僵硬:尤其晨起或久坐后,活动受限感(晨僵),持续时间通常短于30分钟(区别于类风湿关节炎)。

活动受限:关节活动度减小,屈伸困难,影响日常功能(如穿袜、如厕)。

关节肿胀:可因滑膜炎症渗出(积液)或骨赘形成导致。

骨摩擦音(感):活动关节时可闻及或感觉到“嘎吱”声(捻发音),源于粗糙关节面摩擦或肌腱滑过骨赘。

关节不稳/打软腿:肌肉萎缩、韧带松弛或疼痛导致关节控制能力下降。

关节畸形:晚期可出现膝内翻(“O”型腿)或膝外翻(“X”型腿)。

诊断:临床与影像结合

病史与体格检查:详细询问疼痛特点、诱因、缓解因素、功能影响。检查关节压痛、肿胀、活动度、摩擦感、稳定性、畸形及步态。

影像学检查:

X线片(首选):是诊断和评估严重度的主要手段。典型表现:关节间隙不对称狭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赘形成、软骨下囊肿。需拍摄负重位(站立位)以准确评估间隙狭窄。

磁共振成像(MRI):能早期显示软骨损伤、骨髓水肿、半月板退变撕裂、韧带病变及滑膜炎,对X线阴性但症状明显者或评估手术方案有优势。

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关节炎(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KOA患者的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若有明显滑膜炎时)。

治疗管理:个体化阶梯治疗

目标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延缓进展、提高生活质量。遵循阶梯原则:

1、基础治疗: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理解疾病,建立合理预期,掌握保护关节技巧。

  体重管理:减轻体重是超重/肥胖患者最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显著减少关节负荷。

运动疗法:至关重要! 包括:

低冲击有氧运动:游泳、骑自行车、快走,改善心肺功能。

肌力训练:重点强化股四头肌、腘绳肌、髋外展肌群,增强关节稳定性。需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进行。

关节活动度训练:维持或改善关节屈伸范围。

物理治疗:热疗、冷疗、经皮神经电刺激等缓解症状;手法治疗改善活动度。

行动辅助器具:手杖、助行器减少患膝负重;合适的鞋垫或矫形器改善力线。

2、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首选):NSAIDs(如双氯芬酸凝胶)或辣椒碱乳膏,副作用小。

口服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轻中度疼痛一线选择,注意剂量限制。

口服NSAIDs:布洛芬、萘普生等,消炎镇痛效果较强,需警惕胃肠道、心血管、肾脏副作用。优先选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或合用胃黏膜保护剂。短期、最小有效剂量使用。

关节腔注射:

糖皮质激素:对急性炎症发作、明显积液者短期(数周至数月)缓解疼痛和炎症效果显著,不宜频繁注射(一般每年不超过3-4次)。

透明质酸钠:补充关节滑液成分,改善润滑和减震,可能缓解症状、延缓进展,疗效个体差异较大。

 其他:度洛西汀(一种抗抑郁药)可用于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痛,包括KOA的中枢敏化疼痛。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疗效证据不一,可尝试但效果不确切。

3、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生活):

关节镜清理术:适用于存在机械性症状(如游离体、半月板撕裂)且保守无效者,对单纯退变效果有限。

 截骨矫形术:适用于相对年轻、活动量大、力线异常(如膝内翻)的局限性关节炎,通过矫正力线将负荷转移至相对健康的关节区域。

   部分膝关节置换术(单髁置换):适用于病变局限于单一间室(常为内侧)的患者,创伤相对小,恢复快。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晚期广泛病变、疼痛严重、功能明显受限患者的终极有效解决方案,可显著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重在早期干预与生活方式

控制体重: 贯穿始终的最重要可控因素。

科学运动:规律、适度、低冲击的运动,强化肌肉,保护关节。避免过度负重、长时间蹲跪、爬山爬楼等。

避免损伤:运动前热身,注意运动防护。

关注肌肉力量:尤其是股四头肌力量训练。

及时处理关节损伤:如韧带、半月板损伤,可能加速骨关节炎进程。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可管理的慢性疾病。它带来的疼痛源于多因素协同作用,远非“人老腿先老”那么简单。通过深入理解其病理机制和疼痛特点,医患双方可以更有效地合作。以患者教育、体重管理、科学运动为核心的基础治疗是基石,辅以合理的药物和必要的手术干预,绝大多数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症状、维持关节功能,享有高质量的生活。早期识别、积极干预和长期管理是关键所在。

(说明:本文作为科普文章,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个体化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


来源:达州市中心医院

作者:杜燕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0
评论(0)
收藏
最  新  内  容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