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机给夏大豆喷洒抗旱药剂(地点:达川区石梯镇)
● 缺水农户抽水抗旱自救(地点:达川区石梯镇)
● 党员干部为群众免费送水(地点:达川区桥湾镇)
● 党员干部察看再生稻田的灌溉情况(地点:达川区桥湾镇)
● 党员干部为群众免费送水(地点:达川区桥湾镇)
● 洒水车开到田间地头“人工降雨”喷灌夏大豆(地点:达川区石梯镇)
面对持续高温旱情严重的严峻形势,达川区坚持把保障群众生活生产用水摆在当前的首要位置,召开全区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号召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抗旱保收行动。各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办)迅速行动,科学统筹调度辖区沙滩河水库、明月江水库开闸放水,从周边河流、沟渠等水源地引水灌溉,组织专业技术组深入各地指导群众用好现有水源及开辟新水源……干部群众同心同向齐发力,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办)“各显神通”,坚决打赢抗旱减灾这场硬仗,为全区粮食丰收赢得了主动权。
党员干部齐上阵
全力以赴战旱情
7月下旬以来,达州持续高温晴热天气,气象台连续16天发布高温橙色及以上预警,达川区桥湾镇、石梯镇等地不同程度遭受旱灾,人畜饮水和农作物收成受到极大挑战。
8月10日,达川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抗旱公告,启动Ⅳ级抗旱应急响应。
8月13日,达川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将抗旱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迅速按照预案规定,全力以赴做好抗旱减灾各项工作。
8月14日,达川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先后3次组织气象、水务、应急、农业农村等部门召开抗旱会商调度会议,研判旱情发展趋势和抗旱减灾形势,部署高温天气抗旱工作。
面对严峻形势,达川区委、区政府全面部署落实高温天气抗旱应对工作,要求各地科学应对,广大党员干部齐上阵,全力以赴引水灌溉、提水抗旱,最大限度保障全区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监督直达田间地头
清水流进百姓“心田”
旱情就是民情,民心就是政心。为了精准掌握辖区旱情,有效推进抗旱保收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稳产增收,达川区纪委监委驻区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深入田间地头、院坝村落,实地了解旱情发展情况、高标准农田使用情况、水利设施使用维护情况,多措并举督促区农业农村局、区水务局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全力以赴做好抗旱减灾工作,解决人民群众的“缺水之疼”。
8月17日,纪检监察组在桥湾镇开展“监督直达田间地头”工作,以确保人畜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组织区农业农村局、区水务局及沙滩河水库管理所等部门做好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把清水引到村民的田间地头,以缓解农作物的旱情。同时,实地走访了该镇倒虹村4000亩晚熟柑橘基地核心园区缺水的情况,并与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抗旱措施,希望尽快把水沿渠道输送到园区给柑橘“解渴”。
8月19日一大早,沙滩河水库就按照计划开闸放水。大量清水经主干渠顺流而下,一路奔涌,沿线的农田、果园等挨个都“解了渴”。
洒水车“降雨”
夏大豆“解渴”
8月12日上午9时许,在石梯镇盘龙村3组吴家坪,高温炙烤着大地。一条村道把几百亩大豆划分成两片:左边是春大豆,叶片开始泛黄,即将进入收获季;右边是夏大豆,看似正枝繁叶茂。
一辆洒水车已沿着村道开到了地边,几个村民正在除大豆行间的杂草。气温在不断上升,村民们除完地里的杂草,洒水车司机周俊一阵熟练的操作后,“呜呜呜——”一股有力的水柱从洒水车的高压水枪里喷出,覆盖20多米宽的地块。据了解,高压水枪喷头经过特殊设计,喷出的水带有雾化效果,最大限度模拟自然降雨。“雨水”便从半空中均匀地洒向大地。喷灌工作约半小时后结束。久旱的夏大豆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土壤明显变得浸润。一车12吨水“喂饱”了三四十亩农作物。
接着,一旁等候多时的植保无人机开始“登场”,对刚刚喷灌过的夏大豆进行“飞防作业”(防止病虫害和施肥控旺)。
倒“吸”巴河水
力保再生稻
清晨6点,在桥湾镇永睦村,村社干部就忙着组织村民安装抽水设备、铺设水管、牵引电线,准备从巴河抽水灌溉缺水的再生稻。随着源源不断的巴河水被倒“吸”进水管,再通过引水管流进农田,约500亩再生稻得以“解渴”。
为确保再生稻稳产增收,永睦村支“两委”购买水泵、电线、水管等抗旱设备,并组织村民参与抗旱工作。当地村民表示,近期持续干旱,对再生稻等农作物造成了较大影响,他们心里都很着急,村里组织引水到田地,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据悉,桥湾镇是达川区水稻种植重点镇,当前持续高温天气给当地水稻生产带来不利影响,部分稻田出现严重缺水等情况。桥湾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投资4万余元,购买水泵5台,组织村社干部和党员志愿者深入各村引水灌溉,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用水困难,有效缓解了旱情。
据了解,在石梯镇、桥湾镇多措并举开展抗旱保收行动的同时,管村镇、大堰镇、罐子镇、平滩镇及龙会乡等乡镇也在积极抗旱,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统筹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团结带领群众积极抗旱自救,组织成立“免费送水队”,或采取“包村领导+驻村干部+农技专家+村民小组”四级联动等工作模式,全力保障群众生活、农田秋收用水需求,让党旗在抗旱保收一线高高飘扬。
来源:走近达川
校对:师维 责编:龚清华 张蔓藜 总编:李培询